中國物流經歷了40年的粗放式發展,已經形成了多個大規模的物流產業集群。但純粹靠企業數量堆積的時代已經結束,產業升級改造的才是現在最迫切的需求。
全球物流集群概覽
十五世紀,世界尚陷混沌,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一輪全球化運動。轉瞬500年,全球經濟在物流的推動下不斷交匯與發展,形成了多個極具代表性的國際型物流集群。
1.1 國際代表物流集群
從全球視角來看,國外代表性的物流集群如:西班牙的薩拉戈薩、美國的孟菲斯、荷蘭的鹿特丹、巴西的圣保羅、新加坡、巴拿馬運河等。這些集群在地理區位、經濟環境、物流建設、政策資源等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優勢。
1)西班牙-薩拉戈薩:政府拉動的物流城市
薩拉戈薩是西班牙第五大城市,位于西班牙北部公路網絡的中心地帶,距離馬德里、巴塞羅那、瓦倫西亞和畢爾巴鄂等城市均約30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在政府支持下,薩拉戈薩自2002年開始實施以培育物流業集群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形成歐洲最大物流園PLAZA,其面積達1283萬平米。此外,還包括德魯爾物流平臺(PLATEA)等十多個物流園區,以及鐵路多式聯運中心(CTZ)、海運內陸港站(TMZ)和機場(CAZ)等專業化運輸樞紐。目前,物流產業已成為薩拉戈薩市乃至阿拉貢自治區經濟發展的新支柱。
2)美國-孟菲斯:與物流巨頭共同成長
孟菲斯位于美國中部,處于美國供需地區的中間地帶,作為貨運中轉能優化去美國東西兩岸的距離與運輸計劃,是美國天然的倉儲、集拼、分裝、運輸的場所。
1973年起,FedEx將其總部搬遷至孟菲斯,并在孟菲斯機場建立超級轉運中心。當地政府與FedEx兩者深度合作,彼此共生,共同進步,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貨運機場(現已被中國超越)。此外,孟菲斯不僅是美國第一的航空貨運場所,也是美國中南部最大的多式聯運樞紐:擁有5條一級鐵路、400個貨場以及密西西比河第二大內陸港。
FedEx孟菲斯超級轉運中心
3)新加坡:天然良港,促成新加坡成為東西方貿易中心
新加坡是天然的貿易良港,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南部,處于東亞、南亞與西方之間的天然交接處,是東西方貿易的中心。與其類似的天然良港還有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等。
經濟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屬于外貿驅動型經濟,其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在貿易的帶動下,新加坡的航運十分發達,主要專注于船舶的中轉,通過大規模的填海造港,新加坡港已經成為國際型的集散與分撥的中心。
1.2 國內代表物流集群
相比國外,國內依靠自身龐大的體量優勢,同樣造就了大量的物流集群。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青浦、廣州-白云、天津-濱海、鄭州-中牟、武漢-東西湖、成都-新都等。
1)上海-青浦:資本導向,頭部聚集
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同時也是長三角城市群的物流中心。區位上,青浦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中心地帶,總面積668.5平方公里,陸路交通十分便捷。
青浦物流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上海強大的資本實力。特別是對處于快速整合上升期的物流行業,資本具有極大的吸引作用。(暫不討論上海的空運與航運)
目前,青浦物流企業的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已上市的快遞企業,如中通快遞、申通快遞、圓通速遞、韻達速遞、德邦快遞等;第二類是Pre-IPO或者細分行業頭部企業,如安能物流、壹米滴答、聚盟、遞一、極兔速遞等;第三類為服務或初創類企業,如E通、重汽、殼牌、米其林、大成、大車隊長等。
2)廣州-白云:優勢區位+政策支撐的華南中心
廣州是華南物流中心,同時也是內陸9市的最大核心。廣州本地制造、商貿產業發達,物流基礎建設十分完善,不僅在公路端擁有國內最大運輸貨量,而且其空運貨量全國第二、航運貨量全國第四,具有國際型物流集群的基礎屬性。
從公路物流的發展看,由于過去區域產業的高度聚集,廣州-白云區成為了“南貨北上”的起點;由此,白云區匯集了約4萬+中小物流企業,形成了共計78個物流園區聚集的大型物流集群(主要集中在白云的石井、太和兩地,目前正處于遷移階段)。
3)成都-新都:西南最大物流樞紐
成都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同時也是西南最大的交通樞紐,公、鐵、空等基礎建設完善。物流端,成都的物流園區主要集中在新都、雙流兩地,其中新都區占比最高,約占整體的70%。
成都是典型的輸入大于輸出的城市,甚至西南的貨物都要經過成都中轉,使得入川貨多,出川貨少。這導致成都市內物流車輛供需失衡,出入車價偏離在2倍左右。
物流集群六大形成要素
物流集群的形成必然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其形成要素可分為:地理區位、基礎建設、政府政策、市場需求、配套支撐、人才創新這六大方面。
2.1 地理區位:天然良港或經濟帶中心
優質地理區位首先是優質的地理環境,比如擁有天然港口、廣袤平坦的平原、四通八達的交通等。符合這些條件的如舟山、鹿特丹、芝加哥、巴拿馬等。
其次,也可以是經濟帶的中心,距離幾大核心城市距離較近且平均,代表城市如武漢、圣保羅等。
2.2 基礎建設:多種類基建+穩定的用地
完善的基礎建設是物流集群發展的基礎。同時,穩定的、可擴展的物流用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新加坡為了突破港口極限,滿足日益增多的貿易和船舶規模,進行了圍海造田,疏浚深水航道,土地面積從1960年的581平方公里,擴建至如今的716平方公里。其通過不斷增加港口面積,來滿足貿易與物流的需求。
2.3 政府政策:優惠政策與合作深度
合理政策與深度的企業合作,同樣可以極大地促進物流集群的壯大。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西班牙-薩拉戈薩大膽的物流規劃,依靠政府打造出歐洲最大的物流園;以及,孟菲斯機場對于FedEx的讓步,為FedEx提供了極大的運營面積以及運力支持,與企業共同發展壯大。
2.4 市場需求:商流決定物流
市場需求(商流)的大小決定了物流市場的大小。大型商貿集群、大型生產制造集群必然需要穩定且大型的物流集群來支撐,比如“廣貨北上”形成的廣州白云,西班牙的ZARA等等。
2.5 配套支撐:物流底盤的穩定支撐
物流支撐商流,而物流本身的發展也需要充足的商業配套來支撐,比如能源、運輸工具、維保、SAAS、地產、金融、信息等。
2.6 人才創新:抓住市場變化,不斷創新發展
物流集群的長期穩定發展,離不開自身的不斷創新升級,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同時,人力的培養與引進十分關鍵,需要集群自身不斷積累高端物流人才,以人聚人。
產業升級下
城市物流園區的變遷與發展
3.1 物流園區的拆遷是大勢所趨
中國物流經歷了40年的粗放式發展,全國多地形成了大規模的物流產業聚集。但純粹的規模積累的時代已經結束,產業升級改造的警鐘已經敲響。
近兩年來,一、二線城市如廣州、濟南、鄭州、武漢等地,均展開了對物流園區的清理收儲,引導傳統物流業搬遷疏解、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實現城市破舊立新。將產值較低物流園區轉移或者改造為高端物流業態,是保證區域稅收以及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3.2 中國物流集群未來的三大階段
物流集群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物流集群的形成與擴大:各類物流企業在物理空間上聚集,產生規模效應,實現部分資源共享,然后不斷擴大自身規模;
第二階段是物流集群的轉型升級:物流集群自身的轉型升級,剔除低效冗余的企業,形成集約化、具有專業壁壘的集群,并誕生出具有頭部效應、高速成長的企業;
第三階段是物流集群的生態圈搭建:以優勢物流集群為基點,打造服務、生產、科技、勞動等多維網絡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圈。
目前,國內的物流集群普遍屬于第二轉型升級階段。行業整合發展之路尚未完成,細分行業集中偏低,區域內的物流集群沒有核心競爭壁壘,且合規化、科學化管理程度偏低。所以,物流集群的未來發展除了宏觀上的規劃,其重點必然伴隨著物流企業的升級而升級。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