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市場關注的中通一季報,今天如期而至。財報顯示:
一季度,中通包裹量同比增長13.9%達71.71億件,同時也保持了優質的服務及客戶滿意度。調整后凈利潤增長15.8%至人民幣22 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人民幣20億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市占率,較去年同期降低1.9個百分點至19.3%。
看了這幾項關鍵數據的關鍵變化,老鬼的朋友安德華笑言:于中通自身而言,終于“熬”來了預期中的“春天”;于其他快遞而言,看了這份財報,也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為什么這樣說?今天我們就來深聊下這個話題。
01三升一降,中通聚變
先把時間拉回2021年8月,一路高歌猛進的中通主動選擇休戰,果斷跳出低價競爭的紅海,扛起了“韜光養晦,固本強基”的大旗,也走出了一波“追求盈利與業務量的平衡”獨立行情。
此舉固然讓人欽佩,但同時也有人擔憂和質疑,猜測中通只是喊一喊口號,或者放一放煙霧彈。畢竟,此前的行業競爭可以說集體陷入了一個怪圈:放出風要“止戰”但實際并沒有,不但沒“止住”反而越打越兇,或者先“休戰”一段時間再變相開打…
后來的事實證明,中通“止戰”的決心和動作非但沒有中斷,釋放出的信號也越來越強烈,從“價格戰”向“價值戰”的轉變力度越來越大。
數據可以說明一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變化,老鬼將其總結為「三升一降」。
所謂“三升”:分別是服務質量上升,單票利潤上升,散件占比上升。
服務質量方面,國家郵政局最近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和時限妥投率測試結果顯示,在72小時妥投率方面,中通排名第二,僅次于順豐。
單票利潤方面(如下圖所示),中通單票凈利潤從2023年四季度的0.25元,上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0.31元,環比增速可觀。如此表現,放在同期競爭對手們單票價格普遍下降的大環境下,更為難得。
散件占比方面,據老鬼得到的獨家消息,中通全網日均散件規模已超500萬單,增速遠超大盤;其中300萬為自有散件,來自微信自有小程序、門店下單等渠道,其余為逆向散件,簡單講就是電商退換貨。
值得注意、同時也是引發討論最多的是“一降”:今年一季度,中通市占率下降1.9個百分點至19.3%。
表面上看,從2021年主動提出“止戰”且一直貫徹至今的中通,在市占率上受到了“牽連”。但是,同期的凈利潤為什么保持了持續的增長呢?答案并不復雜,因為中通的包裹價值(單票利潤)增加了。換句話說,中通的盈利能力,顯著增長。
就像中通董事長賴梅松在季報發布后的電話會里所言:
“行業里不盈利甚至虧損快件的占比變得更多。中通堅守‘不做虧本快件’的底線,維持了盈利健康增長。盡管件量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我們的利潤市場份額有了進一步提升,證明了我們戰略的有效性。”
賴梅松這里提到的“戰略”,老鬼在年初的幾篇文章里曾提到,中通今年在市場端開始有意淡化“規模增量”的具體目標,轉而更加重視和強調“價值增量”。
量與利的一降一升,就是該“戰略有效性”的直接說明,也是最佳體現。這也佐證了中通的“止戰”是實打實的,而不是“走走過場”。
這一路走來,中通的打法和思路其實很清晰:不搞低價競爭,不做以價換量,或許短期內市場份額會小幅降低,但服務質量能夠得到保證。更為關鍵的是,“止戰”的中通無論是單票利潤還是凈利潤都在提高,而有了寬裕的利潤,才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產品創新、服務提升。有了更好的服務,才能形成競爭力,有了競爭力,才能獲得更多持續的利潤,從而讓中通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總之,不要高估了價格戰的價值,也不要低估中通的韌性。
02
“價格戰”不是打不起
“價值戰”更有性價比
每當談及快遞行業的競爭時,大家都很喜歡使用一個詞——規模為王。
這背后代表著一種觀點:規模越大,它的單票成本越低,然后坐享“馬太效應”紅利。
然而,真實的市場競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規模可以為王,也可以為奴。規模最大的時候,壓力也更大。
理論上,中通當然可以繼續打價格戰,且優勢還很明顯。一季度財報中,中通首席財務官顏惠萍就表示:
“我們的核心單票收入同比下降2.5%,即4分,下降幅度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盡管業務量增長放緩,得益于標準化和數智化運營的持續深入,我們的單票分揀加運輸成本依然實現了6分的同比下降,同時管理費用結構穩定有效。本季度調整后凈利潤22億元,同比增長15.8%。經營性現金流為20億元,資本支出為17億元。”
站在上述角度來看,作為頭部陣營里最穩定的快遞網絡,尤其在業務量(市占率)、利潤等領先優勢明顯的情況下,中通目前在“定價權”方面的行業話語權可以說是最大的。換言之,市場打不打價格戰,中通的決策和動作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常來講,快遞江湖的「全域價格戰」,都是從“領頭羊”的相關動作開始層層傳導的。“頭羊”要打,后面的玩家必須跟,不跟就意味著掉隊或出局;“頭羊”如果不打,后面的玩家相對來講,調整空間會更大。這也是為什么安德華直言“看了中通一季報,其他玩家終于可松口氣了”的原因所在。
不是“價格戰”的打不起,而是“價值戰”更有性價比。
形勢變了,當初靠著低質、低價、混戰等粗暴打法和野蠻生長的快遞行業已經走到了比拼價值的存量時代。新時代里,供大于求,主動權更多的掌握在客戶(消費者、商家客戶)手中,“誰的服務好,誰的性價比高,就用誰”才是大眾的爽點。
趨勢面前,只有未雨綢繆,才能占盡先機。
還是以中通為例,經歷過風浪和三年積淀,也練就出了中通差異化競爭的體質。比如年初從頂層發力,打造出了“中通好快”這一強有力的中高端時效產品,向公眾展示其獨特的一面。在服務體驗、時效等方面,與中通其他產品,以及同行的同類型產品等形成區隔開來,進一步完善快遞產品分層體系。
對中通的這種戰略轉向和成效,資本市場也用腳做出了最誠實的投票和表態——一季報發布當天,中通港股大漲8.7%,漲幅創半年新高;美股盤前亦大漲近10%。
結語
在老鬼看來,中通堅守并堅決執行“不做虧本件”、做大做深“價值增量”這一戰略性動作,對其他幾家快遞來講,客觀上是一個利好,也提供了一個新的取舍,有利于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回歸和健康發展。
從行業先行者的角度來講,中通趟出的這一條新路,給其他正陷在“價格戰”中無法自拔的同行們最大啟示是:快遞行業的競爭,并非只剩“價格戰”這條路。相比于短期的“價格戰”,長期的“價值戰”更有出路;相比于陷入“囚徒困境”,敢于“破圈”才更有前途。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